2005年7月21日19时,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通知:经国务院批准,国内开始实行以市场供应求购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规范。这次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标志是从单一汇率规范到有管理的浮动汇率规范,依据对汇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测算,人民币对USD即日升值2 %,即1USD兑8.11元人民币。
1、汇率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
汇率,汇率又称汇价,是一个国家的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货币的比率。即在两国货币之间,用一国货币所表示的另一国货币的比率。作为开放经济中影响广泛的宏观经济信号汇率,其变动将对国家整个国民经济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因而成为世界各国政府与金融市场一同关注的焦点。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到今,国内的汇率规范主要历程了以下几个阶段:
1.1949年-1952年建国初期的汇率规范。其特征是实行外汇集中管理规范,通过扶植出口、交流侨汇、以收定支等方法积聚外汇,支持国家经济恢复和进步。
2.1953-1978年计划经济体制的外汇管理体制。其特征是对外贸易由国营对外贸易公司专管,外汇业务由中国银行统一经营,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计划控制的外汇管理体制。
3.1979年-1993年经济转型时期外汇管理体制。其特点是由交易双方依据外汇供应求购情况议定, 中国人民银行适度进行市场干涉。
4.1994年打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的外汇管理体制。其特征是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应求购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然而,长期以来国内虽然名义上是管理浮动汇率规范,但其实质上却近似固定汇率规范。因为汇率形成机制、金融体制改革与市场等方面存在的种种不足,现在的汇率水平反映的是一种扭曲的外汇供应求购关系,外汇资源得不到有效适当的配置,没办法形成均衡、适当的汇率水平。
从一般经济理论来理解,衡量货币汇率是不是合理主要有两个角度:一是国内是不是存在通货膨胀;二是外汇储备。国内目前没发生通胀,货币政策上没有汇率升值的条件;但其次,在近几年来,国内常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持续扩大,加剧了国际收入支出失衡。至2005年6月末,国内外汇储备达到创记录的7l1O亿USD.比年初增加1011亿USD,且仍有增长的可能,预测到2005年末国家外汇储备将可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储备国,这必然将被推到国际经济金融错综复杂矛盾的第一线,各种贸易摩擦将进一步加剧。持续增高的外汇储备,给目前金融调控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程度。外汇巨额占款重压愈加大。这是客观事实。不能不慎重考虑与研究。货币理论觉得,外汇储备并不是越多越好。这是由于:外汇储备增加,要相应扩大货币供给量。假如外汇储备量过大,则会增加对货币流通和市场的重压。外汇储备表现为持有一种以外币表示的金融债权,相应资金存在海外,并未投入国内生产用。外汇储备过大,等于相应的资金“溢出”,对于资金短缺的国内来讲是不利的。(3)外汇储备还可能因为外币汇率贬低而在一夜之间蒙受巨大损失。
正是鉴于上述内在原因,中国提出了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这对于缓解对外贸易不平衡、扩大内需与提高企业国际竞争优势,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是很有必要的。
这次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内容是,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USD。而是根据国内对外经济进步的实质状况。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网站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同时,依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应求购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参考一篮子表明外币之间的汇率变化会干扰人民币汇率。但参考一篮子不等于盯住一篮子货币。它还需要将市场供应求购关系作为另一要紧依据,据此形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
2、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与人民币升值
依据对汇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测算,此次人民币汇率改革体现为人民币汇率被主动重估为1USD兑8.11元人民币,即人民币体现为升值2%。这一调整幅度主如果依据国内贸易顺差程度和结构调整的需要来确定的,同时也考虑到了国内企业进行结构调整的适应能力。在大体上,确保了人民币汇率不会因改革而出现大幅波动,不然,对国内经济金融稳定会导致较大的冲击,不符合国内的根本利益。
但,大家应该了解地认识到,以后人民币汇率水平的变化,将取决于实体经济的变化,取决于国内外经济的进步水平,而不是理论模型的高估或低估。这也预示着以后的人民币汇率水平或许会有向上或向下的浮动,并不是人民币只是升值。
[1][2]下一页